“法官,以调解的方式结案缓解了我的承包经营压力,真是太感谢了!”日前,在桂平市人民法院民二庭法官通过“线上+线下”持续沟通,成功调解一起土地租赁纠纷案件后,该案被告李某向法官致谢。
今年以来,桂平市人民法院以坚持把实质性解纷作为司法审判的目标和导向,以“纠纷到我为止”的担当,将调解贯穿办案全流程,努力为当事人解法结解心结,努力实现案结事了。
进入诉讼阶段的每件可调解案件均要经书记员、法官助理、法官三层级调解,庭前、庭中、判前三必调,逐步消融化解当事人的法结、心结、事结三结。在桂平市法院,运用“三个三工作法”已逐步成为常态。
大利(化名)因资金周转不足,向表哥大虎(化名)借款70万元。然而,借款到期后,大利迟迟未能偿还。多次催还无果后,大虎遂将大利诉至桂平市法院。
收到案件后,书记员随即通过电话对大虎和大利进行调解。因双方对还款数额、利息计算等问题无法达成一致,该案转由该院法官助理继续调解。法官助理在书记员调解的基础上再次组织调解,但由于双方对数额分歧较大,调解不成。
随后,案件流转到主办法官手中。在充分整理分析书记员和法官助理掌握的案情信息及双方当事人的分歧点后,主办法官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庭前调解,依然未果。因案件涉及金额大,证据材料年份跨度大,经多次开庭、质证仍未能厘清具体账目。面对这一僵局,主办法官依然没有放弃调解,在庭后从亲情角度出发,结合大虎和大利提供的证据材料制定清单列表再次组织调解。最终,二人达成了调解协议,纠纷得以化解。
“钱没有问题,就是时间能不能分12个月?”“原告,你同意被告的分期请求吗?”……
在由桂平市法院速裁团队临时组建的微信调解群组中,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件的双方当事人,在法官的主持下接受调解。
在这起案件中,合伙经营的被告蔡某、冷某一直拖欠原告肖某的货款未支付。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考虑到蔡某和冷某不在本地,为了方便化解矛盾纠纷,承办法官遂采取电话联系+组建微信群里的方式,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
法官向蔡某和冷某释明,合伙人之间分担合伙债务属于内部事宜,但是对外应该诚信经营,承担共同还款的责任。最后,双方就支付货款事宜协商达成协议,使纠纷得以化解。
在调解工作中,法院从便于、利于当事人的角度出发,想方设法通过微信、电话、办案办公平台等多渠道打通沟通桥梁,为矛盾纠纷化解创造条件。法院还充分发挥“法庭+”“法院+”的联动调解机制优势,邀请社区、村委会进行属地联动调解,将调解工作做到群众身边、将调解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在办案中,桂平市法院以化解矛盾纠纷为出发点,坚持“有疑问、必答疑、有答复、必及时”,将调解与判后答疑结合,力争实现案结事了。
“法官,我们申请撤回上诉!”经过桂平市法院木乐人民法庭庭后调解及判后答疑后,一起租赁合同纠纷案件的两名被告自愿与原告某公司达成和解,并撤回上诉。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该案的承办法官一次次联系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但是由于双方对违约金数额存在较大争议,未能达成调解协议。
在法院作出判决后,承办法官拿出案卷存档的证据材料、判决书,从签立的合同、被告出具的欠条等证据材料,逐项陈述采信的法律事实,并在草稿纸上记录、推演,再次引导双方当事人进行和解。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法官的努力下,双方最终达成和解协议。
在办案中,桂平市法院以化解矛盾纠纷为出发点,坚持“有疑问、必答疑、有答复、必及时”的工作原则,将调解工作与判后答疑工作结合,力争实现案结事了。